從美國經歷說開去
暑期夏令營如約在美國展開了,在為期二十天的日子中,我們深入學校與社會和家庭,用自己的親身經歷來了解這個國家,和她的人民、文化、教育。
我們首先在舊金山降落,即將到來的新生活于我們每一個人都令人向往。我們最先開始了為期一周的學校與寄宿家庭的體驗,我們在Centre Stone Academy參加了演講與口才培訓班。這段時間鍛煉了我們的口語,體驗了與我們自己體制所不同的教育制度與方式,雖然教授的內容由于我們的英文水平所限,只有基本的議論文寫作,描寫手法,辯論與演講,不過對我們的英文口語水平仍然是一個很大的提高。最為關鍵的就是課上老師給予學生自由與合作的時間遠多于我們受人員基數所限的教育方式。課堂不再是以老師講為主題的課堂,而是學生之間互相合作與自己探索為主,我們還時常進行一些游戲來緩解課堂上的壓力。在寄宿家庭,我們和亞裔住家親切的交談,體驗了普通美國日常生活,了解他們的生活方式,生活節奏不像大城市那么的緊湊,一家人吃完了晚飯,就待在家里看看電視、或玩玩游戲、看看報紙,然后就寢,一天的生活或許不那么緊湊,但卻充滿了生活本來的意義吧。
這期間還有來自全國各地的同齡人和我們一起上學、住在一起。和他們有一段新的友誼,結交來自全國各地的朋友,也不彷是一種樂趣。大家一起談的天南地北,從學習到生活、游戲,和其他的許多話題,或許不知不覺到了深夜,但這種日子很值得我們每個經歷過的人所懷念。如今現在大家都回到了自己原來所生活的地方,幸而有發達的通訊網絡,大家的聯系可以繼續延續。若是有一天再次相見,這便是又是一個個大家再次拉近距離的東西吧。是吧,要是你看到了,也會這么想吧。
二十天走過不少地方,見到了許多,也自然有許多關于城市方面的各種拿出來分享。
先說城市建設,洛杉磯、費城、華盛頓、紐約,城市中配套的基礎設施都相較成熟、完善,人性化程度也比較高,像人員不多的街區,每個路口紅路燈桿子上都會有按鈕供行人來使用,就可以借此來在保障交通順暢的同時最大程度的方便行人的出行;又如紐約這樣寸土寸金、人員密度大的地方,政府都會配套相應的雀類運動場地及各類運動場地,這些都是值得我們學習的,我們應該再未來的城市建設之中加以借鑒。要以綜合、科學的眼光來進行城市規劃與建設,不能建設完了,又發現了若干問題,再來做后期補救措施,今天補,明天挖,最后給人民的生活帶來不便,給政府的管理協調再增加負擔。
城市的規劃還要從長考慮、建設高標準的基礎設施。華爾街最初的建設首先是荷蘭人規劃的,限于當時的交通方式為馬車一類,建設者只以當下的標準來建設,現在的華爾街就整日車水馬龍,堵車就是家常便飯。更有我們自己的排水系統,建設的時候標準不夠高,一遇到幾十年一遇的洪水,城市內澇就四處隨意泛濫,給人民群眾造成了財產損失,給社會的正常運作增添了障礙,這些都是我們現在需要吸收與學習的教訓。
不過美國許多基礎設施都缺乏維護,有的公路護欄旁生長了雜草、橋梁外裸露的鋼鐵早已銹蝕,許多城市沒有路燈,“有錢的地方政府才有錢修路燈”領隊半開玩笑地告訴我,“晚上都沒人敢一個人在外面隨便亂晃的”。后來我們說幾個人說要去買吃的“要是有黑哥朝你伸手不說話,你把錢包給他完了之后,就轉身快跑吧!彪m說起來雖然輕巧,卻有些無奈。美國雖好,但不可全信。這些原來本應用來基建的資金,全部通過其他的方式使用了,那么多軍事活動花掉的各種預算,為華盛頓和其他城市安裝路燈,維護失修的基礎設施,相較起來豈不是一小部分了?如果美國改變他的全球戰略,主張和平發展,不用強制措施來讓一些弱小國家或這樣或那樣受美國的控制,聯合國又會少了多少次沒有意義的爭吵?多少次國家之間的唇槍舌戰?多少人可以面與死亡?多少家庭可以重新完整?不過假設都是實際上不存在的,只有立足現在,展望未來,以各種手段讓這些事件不再發生,就是最好不過了。這也不正是聯合國的理念之一嗎?
再說公民的個人素質,在美國,有些事讓我感觸很深,一是照相,照相的時候,別人要么低頭彎腰從你身旁快速走過或饒過你,要么站在一旁等待你把照片照完,實在是沒注意到走進了鏡頭取景框,別人會給你道歉。二是過馬路時,車都會自覺停下來等候行人先行。第三件給我觸動最為激烈,在洛杉磯等候登機的時候,大家聚在一起講話,一邊排隊原先成一條隊的隊伍不知不覺之間成為了一堆,后面不知有誰提醒了一下,大家又只有在好好地排成一條,當時我們就調侃自己“真是中國人站一坨,外國人站一隊”,看起來是那么的明顯,那么突兀。在國內,這種行為人們卻早已見怪不怪了,我們這樣做的時候既不曾有過負罪感,別人在照相的時候自己在一旁等待還覺得是別人的不對,恕不知道你讓別人先行自己在照相的時候,別人還想你點頭致謝。雖然我們現在強調公民的素質,但能做到的仍然不是絕大多數人,我們只有一步一個腳印,實實在在的去做好這一件事,才會有建設性的成果,才會讓一個國家真正的發展。
這次夏令營活動,對我們每個人都有著不尋常的意義。相信每個人都會把這次旅途銘記于心,成為于自己有益的一部分。
上一篇: | 論美國人的人文素養 |
下一篇: | 美國之行有感 |